白軍民入戶了解村民發展情況。
1月4日,夜幕降臨,氣溫接近零下20攝氏度,白軍民結束一天的進戶回訪工作,帶著一身疲憊回到村委會辦公室。打開燈,室內瞬間亮堂起來,燈光透過窗戶,在夜色里映出一方光明。
白軍民打開電暖器,翻開桌子上的《扶貧印記》,從制定扶貧工作方案到村莊脫貧出列,再到獲得全國文明村鎮,6年駐村扶貧的點點滴滴,如同電影畫面般在腦海中一一閃現。
白軍民是固原市原州區畜牧中心副主任。2015年11月,他被派往原州區頭營鎮石羊村,任駐村第一書記。初來乍到,白軍民憑借多年從事畜牧工作的經驗,迅速進入角色,協同村“兩委”逐戶、逐人排查,開展建檔立卡戶核查工作,最終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戶110戶320人,做到了登記不漏一人。
石羊村是一個傳統養殖村,當地群眾以養牛聞名。摸清底數后,白軍民依托當地優勢,培育脫貧富民產業,指導成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,建立“合作社+基地+社員”的產業化經營模式,帶動當地群眾發展養殖產業。
“發展產業并非一帆風順,村民傳統養殖習慣根深蒂固,基地規模偏小、集約化水平不高、規避市場風險能力弱、品牌意識淡薄等因素,直接影響到產業健康發展。”白軍民說。為改變為養而養的傳統,他和村民一起商量,破舊立新,爭取項目資金,抓數量促質量。
借助金融貸款,白軍民引導養殖戶增加飼養量,培育養殖大戶。同時,在科學養殖上下功夫,提升養殖技術統一補欄、出欄,實施規范化養殖,加快肉牛養殖向產業化、規?;l展。
由于工作出色,2017年3月,白軍民被調往原州區頭營鎮圓德村任駐村第一書記。圓德村是原州區“十二五”縣內移民安置點,移民分別來自炭山、寨科、河川、頭營、開城、張易、三營等7個鄉鎮,共528戶2347人。其中,生態移民362戶1639人,勞務移民166戶708人。
圓德村實行社區化管理,生態移民每戶配套一棟蔬菜大棚,勞務移民每戶臨街建有商住樓。2017年,全村有建檔立卡戶291戶1291人,貧困發生率53.82%,是原州區的貧困村。
相比石羊村,圓德村產業基礎弱、土地少、貧困人口多。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,白軍民走村串戶調查摸底;召開群眾大會,聽取群眾意見建議,結合實地制定扶貧方案。
“依托配套的蔬菜大棚,發展溫棚蔬菜種植;依托配套建設的頭營農貿市場和臨街商住樓,發展集鎮經濟;開展技能培訓,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,培育勞務產業;實施到戶項目,帶動發展養殖業?!卑总娒駥Υ瀹a業發展如數家珍。白軍民多方爭取項目資金,硬化園區生產道路,配套兩眼灌溉機井,成立蔬菜合作社,推動“園區+合作社+大型超市”產供銷對接的經營模式,促進產業提質增效,帶動移民增收。
村民馬步仁原來家住寨科鄉蔡川村,搬遷到移民安置點后,在技術人員指導下,很快掌握了種植技術?,F在,馬步仁成了圓德村的蔬菜種植能手,加上子女外出務工,一年全家收入5萬多元。建檔立卡戶村民姬廷宏,一家3口人相繼患病住院,讓原本貧困的生活雪上加霜。白軍民了解情況后,多次上門開導談心,鼓勵他貸款發展產業?,F在,姬廷宏養羊100多只,年出欄六七十只,一年收入七八萬元。有了穩定產業,姬廷宏重拾生活信心。
通過一套“組合拳”,圓德村實現了“兩不愁三保障”,種植、養殖、經商、勞務有序發展起來,文明新風潤澤心田,村民生活幸福美滿。2017年,經第三方評估組驗收,圓德村脫貧出列,同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。
為了記錄圓德村變化歷程,感恩社會各界的愛心幫扶,白軍民將6年來涉及圓德村的文件、方案、故事等匯編成《扶貧印記》,成了圓德村從貧窮走向小康的歷史見證。(記者 剡文鑫 文/圖)